台灣得獎咖啡豆選購指南:行家教你品味台灣精品咖啡

2025-11-22

想一探台灣得獎咖啡豆的迷人風味,卻不知從何下手?面對琳瑯滿目的咖啡豆,是否感到難以抉擇?本指南專為咖啡愛好者與入門者量身打造,提供實用的選購技巧,讓您輕鬆品味台灣精品咖啡的獨特魅力。

從認識得獎標章、解讀咖啡豆標籤,到根據個人口味挑選適合的咖啡豆,我們將一步步引導您掌握選購要訣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將分享在家沖煮的最佳建議,讓您在家也能沖泡出媲美咖啡館水準的美味。

專家提示:台灣咖啡近年來在國際評鑑中屢獲佳績,風味表現精采多變。建議初學者可從淺焙、水洗處理法的豆子開始嘗試,感受台灣咖啡乾淨明亮的果酸風味。

準備好開啟您的台灣得獎咖啡探索之旅了嗎?讓我們一起深入瞭解台灣咖啡的奧妙!

立即探索更多台灣咖啡豆!

掌握台灣得獎咖啡豆的選購要訣,在家也能輕鬆品味精品咖啡的獨特魅力。

  1. 優先從淺焙、水洗處理法的得獎咖啡豆開始嘗試,感受台灣咖啡乾淨明亮的果酸風味.
  2. 參考台灣咖啡風味輪,根據TCAGs評鑑系統的特選、精選及優選分級,挑選符合個人喜好的風味.
  3. 購買前確認咖啡豆的烘焙日期,並選擇具有單向排氣閥的不透光包裝,確保咖啡豆的新鮮度.

認識台灣得獎咖啡:評鑑標準與風味地圖

台灣精品咖啡評鑑標準

要認識台灣得獎咖啡,首先必須瞭解其評鑑標準。台灣精品咖啡的評鑑,是為了引導國內咖啡農建立品質分級觀念,展現國產咖啡多元風味並提升其知名度,並與國際精品咖啡接軌,朝精緻化發展。評鑑制度不斷演進,例如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於2023年推出「TCAGs評鑑系統」,期望使台灣咖啡分級與風味描述更加普及化及親民化.

評鑑流程:台灣的咖啡評鑑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階段:

  • 生豆篩選:評鑑 শুরু前,會先進行生豆的物理篩選,依據SCA(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)的標準。未符合精品等級的咖啡豆,將不列入杯測評比.
  • 烘焙:由主辦單位委託指定的烘焙師進行烘焙,以確保所有樣品都在一致的條件下進行評測。烘焙程度會控制在SCAA Agtron Number 75±3 區間.
  • 杯測:杯測是評鑑的核心環節,由多位專業評審委員進行。評審會針對咖啡的乾濕香氣、風味、餘韻、酸質、醇厚度、一致性、甜感、乾淨度、平衡感與整體評價等面向進行評分。評分標準多參考SC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杯測表格.
  • 感官校正:評審當日會進行感官校正,以確保評審們的基準一致.
  • 分級:評鑑後,依據總分將咖啡豆分為不同的等級,例如特等獎、頭等獎、金質獎、銀質獎等。

評審組成:評審團通常由技術評審和感官評審組成。感官評審需要具備相關資格,例如:

  • 具備國際或國內咖啡生豆品質競賽評審經驗.
  • 具有咖啡生豆品質鑑定相關證照,如SCA、CQI、SCAE 及ACE 等.

評鑑的評分表會參照SC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杯測表格,分為乾濕香氣、風味、餘韻、酸質、醇感、一致性、甜感、乾淨度、平衡感與綜評等項目,總計100分,80分以上屬於精品咖啡等級.

近年來,台灣也開始導入更科學化的咖啡評鑑制度(TCAGs),並運用台灣咖啡風味輪的分類分級概念,將咖啡分為特選、精選及優選,讓消費者更容易瞭解並選購.

台灣咖啡風味地圖

台灣咖啡的風味受到產區、海拔、氣候、土壤及處理法等因素的影響,因此各產區的咖啡豆都展現出獨特的風味. 台灣咖啡主要產區包括雲林、南投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、花蓮及台東等地.

產區風味簡介:

  • 中高海拔產區 (雲林、南投、嘉義、台南):這些地區位於西部中央山脈,氣候冷涼,日照時間較短,使咖啡豆的生長週期較長,進而提升風味的豐富度。通常具有花香、茶香與水果香氣,豆體飽滿,酸度較高,口感層次豐富,適合淺焙或中焙.
  • 中低海拔產區 (高雄、屏東):位於台灣南部的熱帶山區,日夜溫差大,使得咖啡豆糖分累積較多,口感較為柔順甜美。帶有奶油、巧克力與水果香氣,豆體厚實,甜感較高,酸度中等,風味圓潤,適閤中深焙,適合拿鐵或單品手沖.
  • 太平洋海風產區 (花蓮、台東):受到東部海風影響,這些地區的咖啡豆在成熟過程中會形成獨特的口感。具有水果、香料與巧克力香氣,酸度適中,甜感佳,口感濃厚,脂感細膩.

咖啡豆種類:

  • 阿拉比卡咖啡 (Arabica):為台灣最主要的咖啡品種,以其豐富的風味層次和明亮的酸度而聞名,適合精品咖啡.
  • 羅布斯塔咖啡 (Robusta):在台灣也有少量種植,其苦味較重,咖啡因含量高,適合義式濃縮或即溶咖啡.
  • 賴比瑞亞咖啡 (Liberica):產量極少,風味獨特,帶有果香與木質調性.

除了產區和品種,咖啡的處理法也會影響其風味。例如,日曬處理的咖啡豆通常會展現較強的果香與甜度,而水洗處理的咖啡豆則會表現出更清晰的酸度和透明感.

選購實用技巧:看懂標籤、辨識風味、判斷新鮮度

解讀咖啡豆標籤的祕密

購買台灣得獎咖啡豆時,咖啡豆包裝上的標籤是重要的資訊來源。它不僅提供了咖啡豆的基本資訊,更能幫助您初步瞭解咖啡豆的風味特性與品質。以下列出標籤上常見的資訊以及解讀方式:

  • 產地資訊: 標籤上會標示咖啡豆的產國、產區,甚至是莊園或小農的名字。台灣咖啡豆當然會標示「台灣」,更進一步會標示產區,例如阿里山、南投等。產地資訊能讓您瞭解咖啡豆的風土環境,進而推測其風味走向.
  • 處理法: 處理法是指咖啡豆從採收到乾燥的過程中,去除果肉與外皮的方式。常見的處理法有水洗、日曬、蜜處理等。不同的處理法會影響咖啡豆的風味,例如水洗法的咖啡豆通常具有較乾淨的風味,日曬法的咖啡豆則可能帶有較濃鬱的甜感與發酵風味.
  • 烘焙度: 烘焙度是指咖啡豆烘焙的程度,通常分為淺焙、中焙、深焙等。烘焙度會直接影響咖啡豆的風味,淺焙的咖啡豆通常帶有較明亮的酸質與花果香,深焙的咖啡豆則可能帶有較濃鬱的苦味與巧克力、堅果風味.
  • 風味描述: 許多咖啡豆標籤上會簡要描述咖啡豆的風味,例如柑橘、花香、焦糖等。這些描述可以幫助您初步瞭解咖啡豆的風味輪廓,但實際風味仍會因沖煮方式與個人感受而有所差異.
  • 得獎資訊: 如果是台灣得獎咖啡豆,標籤上通常會標示得獎的名稱與年份。這可以作為品質的參考指標之一,但並非絕對.
  • 其他資訊: 標籤上可能還會標示咖啡豆的品種、海拔高度、生產者資訊等。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您更深入地瞭解咖啡豆的特性.

如何辨識咖啡豆的風味

咖啡風味是相當主觀的感受,但透過一些方法,我們可以更精準地辨識與描述咖啡的風味。以下提供一些建議:

  • 使用咖啡風味輪: 咖啡風味輪是由精品咖啡協會(SCA)開發的工具,將咖啡風味分為不同的層次與種類。透過參考風味輪,您可以更系統化地辨識咖啡的風味,並學習使用更精確的詞彙來描述. 台灣也有針對在地風味設計的咖啡風味輪.
  • 杯測練習: 杯測是專業咖啡師常用的評測方法,透過控制變因,客觀地品嚐咖啡的風味. 您可以在家自行練習杯測,或參加專業的杯測課程,提升風味辨識能力。
  • 建立風味記憶: 品嚐不同的食物與飲品,並試著描述其風味,建立自己的風味資料庫. 這可以幫助您在品嚐咖啡時,更容易聯想到相似的風味。
  • 參考他人描述: 閱讀咖啡相關書籍、文章或評論,參考他人對咖啡風味的描述. 但請注意,每個人的感受不同,他人的描述僅供參考。

判斷咖啡豆新鮮度的訣竅

咖啡豆的新鮮度是影響風味的重要因素。新鮮的咖啡豆能展現更豐富的香氣與風味,而不新鮮的咖啡豆則可能出現油耗味或風味劣化。以下提供判斷咖啡豆新鮮度的方法:

  • 觀察外觀: 新鮮的咖啡豆外觀通常呈現自然的色澤,淺焙豆表面呈現霧狀,深焙豆則可能有些微出油。避免購買表面油亮、甚至出現油耗味的咖啡豆.
  • 聞香氣: 新鮮的咖啡豆會散發濃鬱的香氣。依據烘焙度與產地不同,可能帶有花香、果香、巧克力香等。若聞到油耗味、黴味或其他不悅氣味,表示咖啡豆可能不新鮮.
  • 觸摸: 抓一把咖啡豆,如果咖啡豆夠新鮮,應該可以很輕易的撥開,而且會有脆脆的聲音和感覺.
  • 注意烘焙日期: 購買咖啡豆時,務必確認包裝上的烘焙日期。一般來說,咖啡豆的最佳賞味期為烘焙後一個月內.
  • 選擇小包裝: 盡量購買小包裝的咖啡豆,並在開封後盡快飲用完畢,以確保新鮮度.
台灣得獎咖啡豆選購指南:行家教你品味台灣精品咖啡

消費者指南:如何品鑑與選購台灣得獎咖啡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
家用手沖攻略:器具選擇、沖煮參數調整與技巧提升

器具選擇:打造你的手沖咖啡台

手沖咖啡的迷人之處,就在於它能細膩地展現咖啡豆的風味,而要在家重現精品咖啡的風味,選擇合適的器具是第一步。以下列出幾項必備的手沖器具,並提供選購建議,幫助你打造專屬的手沖咖啡台.

  • 磨豆機: 現磨咖啡豆是風味的關鍵.
    • 手搖磨豆機: 價格親民、方便攜帶,適合入門者. 選購時注意材質,避免選擇木製磨豆機,以免殘留咖啡油脂影響風味.
    • 電動磨豆機: 省時省力,適合經常手沖的咖啡愛好者. 電動磨豆機又分為錐刀、平刀及鬼齒刀,可根據喜好選擇。
  • 手沖壺: 手沖壺的壺嘴設計會影響水流的穩定度與注水量.
    • 細嘴壺: 適合新手,能精準控制水流,穩定注水. 選擇壺嘴口徑約4-6mm、內部有擋水片的款式,更有助於穩定水流.
    • 鶴嘴壺: 適合進階玩家,能靈活調整注水量,展現咖啡的風味層次.
  • 濾杯: 濾杯影響水流速度,進而影響咖啡風味.
    • 錐形濾杯(V型): 流速快,風味乾淨明亮.
    • 梯形濾杯: 流速慢,口感濃厚.
    • 波浪濾杯: 流速適中,風味均衡,適合新手.
  • 濾紙: 濾紙能過濾咖啡渣,提升咖啡的細膩度.
    • 漂白濾紙: (白色)
    • 原漿濾紙: (卡其色) 建議使用前用熱水沖洗,減少紙味.
  • 電子秤: 精準測量咖啡粉與水的比例,是重現咖啡風味的關鍵. 建議選擇有計時功能的電子秤.
  • 溫度計: 水溫會影響咖啡萃取,使用溫度計能確保水溫在理想範圍. 建議選擇能快速測量的電子溫度計.
  • 咖啡壺: 用來盛裝咖啡,建議選擇有刻度的咖啡壺,方便掌握沖煮比例.

沖煮參數調整:解鎖得獎咖啡的風味密碼

選定器具後,掌握沖煮參數是提升手沖技巧的關鍵。不同的咖啡豆、不同的烘焙度,都需要調整沖煮參數,才能展現其最佳風味。以下提供幾個重要的沖煮參數,幫助你解鎖台灣得獎咖啡的風味密碼.

  • 粉水比: 咖啡粉與水的比例會直接影響咖啡濃度.
    • 一般建議比例為1:13~1:16.
    • 淺焙豆建議1:16,中焙豆1:15,中深焙豆1:14,深焙豆1:13.
  • 研磨粗細: 研磨度影響萃取速度與風味.
    • 手沖咖啡適閤中等粗細研磨.
    • 粗研磨適用於深焙咖啡,細研磨適用於淺焙咖啡.
  • 水溫: 水溫影響咖啡萃取.
    • 理想水溫在90℃到96℃之間.
    • 淺焙豆建議使用接近90℃以上的水,深焙豆適合較低溫度(約85℃).
  • 沖煮時間: 沖煮時間包含悶蒸時間. 建議總沖煮時間(含悶蒸)約2分30秒.

技巧提升:掌握注水與悶蒸的藝術

除了器具與參數,手沖技巧更是展現咖啡風味的關鍵。其中,注水與悶蒸是兩個重要的環節,掌握這些技巧,能讓你的手沖咖啡更上一層樓.

  • 悶蒸: 悶蒸是手沖的第一步,目的是讓咖啡粉充分浸濕,釋放二氧化碳,有助於後續萃取.
    • 注入約咖啡粉量1.5倍的水量,確保所有咖啡粉都浸濕.
    • 悶蒸時間約30秒.
  • 注水技巧: 注水技巧會影響萃取.
    • 注水速度: 穩定且均勻的注水,能確保咖啡粉均勻萃取.
    • 注水方式: 從濾杯中心開始順時針繞圈注水,由內向外擴散,再繞回中心,避免熱水直接沖到濾紙.

手沖咖啡是一門結合科學與藝術的學問,需要不斷嘗試與調整,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沖煮方式。建議記錄每次沖煮的參數,並根據品嚐結果調整,享受手沖咖啡的樂趣.

家用手沖咖啡攻略:器具選擇、沖煮參數調整與技巧提升
主題內容
器具選擇磨豆機 (手搖/電動), 手沖壺 (細嘴壺/鶴嘴壺), 濾杯 (錐形/梯形/波浪), 濾紙 (漂白/原漿), 電子秤, 溫度計, 咖啡壺
沖煮參數調整粉水比 (1:13~1:16, 淺焙建議1:16, 深焙建議1:13), 研磨粗細 (中等粗細, 粗研磨適用深焙, 細研磨適用淺焙), 水溫 (90℃~96℃, 淺焙建議90℃以上, 深焙建議85℃), 沖煮時間 (含悶蒸約2分30秒)
技巧提升悶蒸 (咖啡粉量1.5倍的水, 悶蒸30秒), 注水技巧 (穩定均勻, 從中心順時針繞圈, 由內向外擴散再繞回中心)

保存與常見問題:避開誤區,延長咖啡豆賞味期限

咖啡豆保存要點:對抗四大天敵

咖啡豆的風味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衰退,為了確保您能隨時享用到最佳風味的台灣得獎咖啡,正確的保存方式至關重要。影響咖啡豆保存的四大天敵分別是:

  • 氧氣:咖啡豆與空氣接觸後會氧化,導致香氣和風味快速流失。
  • 濕氣:咖啡豆容易吸收濕氣,造成變質、發黴,甚至產生異味。
  • 光照: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加速咖啡豆油脂氧化,破壞風味 。
  • 高溫:高溫環境會加速咖啡豆內部的化學反應,導致風味快速散失.

因此,保存咖啡豆的關鍵在於隔絕以上四大天敵,以確保咖啡豆的新鮮度與風味.

常見保存誤區與正確做法

許多人對於咖啡豆的保存存在一些迷思,以下列出常見的誤區並提供正確的做法:

  • 誤區一:放置於冰箱保存

    雖然低溫有助於減緩咖啡豆的氧化速度,但冰箱的濕氣也可能導致咖啡豆受潮變質,並吸附冰箱中的異味。此外,頻繁地從冰箱取出咖啡豆,會因為溫差產生凝結水,反而加速變質.

    正確做法:將咖啡豆存放於陰涼、乾燥、避光的環境即可. 如果真的要做長期保存,冷凍是方法之一,請保持包裝的完整(勿拆封),盡量再加一兩層密封包裝,避免吸附冰箱異味。 從冷凍庫取出,務必等咖啡豆回復常溫後再開封,避免凝露產生水分附著,開封後常溫保存即可,請勿再放回冷凍庫中。

  • 誤區二:使用透明容器

    透明容器雖然方便辨識咖啡豆的種類,但無法阻擋光線,容易加速咖啡豆氧化.

    正確做法:選用不透光的密封罐或原廠包裝袋保存咖啡豆. 確保容器具有良好的氣密性,能有效隔絕空氣與濕氣.

  • 誤區三:開封後隨意封口

    許多人開封咖啡豆後,僅用橡皮筋或夾子隨意封口,無法有效隔絕空氣.

    正確做法:使用具有單向排氣閥的咖啡豆袋,或將咖啡豆分裝成小包裝,每次只取用需要的份量。 確保每次使用後都將袋口確實密封.

  • 誤區四:一次購買大量咖啡豆

    一次購買過多的咖啡豆,容易造成咖啡豆還沒喝完就已經失去風味.

    正確做法:少量購買,並在最佳賞味期限內飲用完畢. 建議以一個月內能喝完的份量為佳.

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
以下整理了一些咖啡愛好者常遇到的問題,並提供解決方案:

  • 問題一:咖啡豆已過期,還能喝嗎?

    咖啡豆過期並不代表不能喝,但風味和香氣會大打折扣. 若咖啡豆出現油耗味、或陳腐像壁櫥深處的味道、不討喜的木質味道或炭燻味等, 或是咖啡聞起來沒什麼香氣,喝起來也淡薄無味,就表示咖啡豆已經變質,不建議飲用.

  • 問題二:如何判斷咖啡豆是否新鮮?

    新鮮的咖啡豆通常具有濃鬱的香氣,且表面呈現自然的油脂光澤。 研磨時,新鮮的咖啡豆會釋放出大量的香氣. 沖煮後的咖啡,風味層次豐富且口感醇厚.

  • 問題三:為什麼沖出來的咖啡有澀味?

    咖啡有澀感可能有多種原因,包含咖啡豆瑕疵過多、烘焙不完全、手沖時水流不穩定、磨豆機細粉過多,或是沖煮用水為軟水等. 建議檢查咖啡豆的品質、調整烘焙程度、改善手沖技巧、更換磨豆機,或使用硬水沖煮.

  • 問題四:為什麼咖啡喝起來會酸?

    咖啡的酸度與烘焙程度、咖啡豆品種、產地等因素有關. 淺焙咖啡豆通常酸度較高,而深焙咖啡豆則酸度較低. 若不喜歡酸味,建議選擇中深焙或深焙的咖啡豆. 好的酸味是類似水果的酸氣,通常也能反映咖啡豆的品質,在口中表現是兩頰生津、些微回甘,或是喝入口中感覺舒服、順口,都是品質優良的咖啡豆的象徵 。

消費者指南:如何品鑑與選購台灣得獎咖啡結論

透過這份消費者指南:如何品鑑與選購台灣得獎咖啡,相信您已對台灣得獎咖啡豆的選購有了更深入的瞭解。從認識評鑑標準與風味地圖,到掌握實用的選購技巧和沖煮攻略,我們希望您能避開常見的誤區,並在家也能輕鬆品嚐到台灣精品咖啡的迷人風味。

台灣咖啡產業正蓬勃發展,不斷有優秀的咖啡農與烘焙師,致力於提升咖啡的品質與風味。希望這份指南能幫助您發掘更多台灣咖啡的驚喜,並在享受咖啡的過程中,支持台灣本土咖啡產業的發展。

現在就開始您的台灣得獎咖啡探索之旅,親自品味台灣風土孕育出的獨特風味吧!

消費者指南:如何品鑑與選購台灣得獎咖啡 常見問題快速FAQ

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台灣得獎咖啡豆?

可從淺焙、水洗處理法的豆子開始嘗試,感受台灣咖啡乾淨明亮的果酸風味,並參考咖啡豆標籤上的產地、處理法、烘焙度等資訊。

台灣精品咖啡的評鑑標準是什麼?

台灣精品咖啡評鑑包含生豆篩選、烘焙、杯測、感官校正與分級等階段,評分標準參考SC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杯測表格,總分80分以上屬於精品咖啡等級。

如何判斷咖啡豆的新鮮度?

觀察咖啡豆外觀、聞香氣,並注意烘焙日期,一般來說,咖啡豆的最佳賞味期為烘焙後一個月內。

手沖咖啡需要哪些基本器具?

手沖咖啡的必備器具包含磨豆機、手沖壺、濾杯、濾紙、電子秤、溫度計和咖啡壺等,可根據個人預算與需求選擇適合的器具。

手沖咖啡的粉水比如何調整?

一般建議粉水比為1:13~1:16,淺焙豆建議1:16,中焙豆1:15,中深焙豆1:14,深焙豆1:13,可依個人喜好調整。

咖啡豆應該如何保存?

咖啡豆保存的關鍵在於隔絕氧氣、濕氣、光照與高溫,建議使用不透光的密封罐或原廠包裝袋,存放於陰涼、乾燥、避光的環境。

咖啡豆過期了還能喝嗎?

咖啡豆過期並不代表不能喝,但風味和香氣會大打折扣,若出現油耗味或風味劣化,則不建議飲用。

為什麼沖出來的咖啡有澀味?

咖啡有澀感可能有多種原因,包含咖啡豆瑕疵過多、烘焙不完全、手沖時水流不穩定等,建議檢查咖啡豆的品質並改善手沖技巧。

Facebook